在“认知之家”社群,我们也做过专项调研,患者家属们也围绕该手术展开过热烈讨论,部分家属分享了亲人术后的真实情况与体验,褒贬不一。 从公开信息能够正常的看到,江苏、山东等省份的三级医院医务科已下发文件,明确要求暂停使用LVA手术治疗阿尔茨海默病。我们通过一定的调查也了解到,包括天津、黑龙江在内的多家三级医院,同样采取了暂停的措施。 一份来自某三甲医院的医务科的内部通知显示,该机构将LVA列为12项“限制类医疗技术”之一。这些限制类技术中,还包括曾引发争议的“血液净化疗法”“断骨增高术”等,说明监管部门有很大的可能是基于“安全性与有效性证据不足”做出的统一评估。 LVA手术的理论基础源自2015年发表于《Nature》的一项研究——科学家首次在小鼠中发现脑膜存在功能性淋巴系统。这一发现为清除脑内β淀粉样蛋白提供了新思路。 国内团队从2019年开始临床探索,2024年国际期刊发表的50例患者多个方面数据显示,术后3个月患者认知评分有所提升。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研究均为单中心观察性研究,尚未纳入任何权威诊疗指南,也未经过大规模随机对照试验(RCT)验证。 政策叫停反映出监管部门对证据门槛的坚守:当一项技术在理论假说与临床证据间存在很明显断层时,暂停应用是保护患者的必要措施。这并非否定技术创新,而是强调先验证后推广的科学流程。 一些医生认为,LVA手术在部分患者身上确实表现出一定效果。例如,2022年《中华显微外科杂志》曾报道一例术后9个月认知功能明显恢复的病例。 支持者指出,已有研究表明,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脑膜淋巴引流能力变弱,而LVA可能通过重建引流通道,帮助清除脑内的异常蛋白沉积,从而延缓病情发展。 此外,海南大学的研究团队也提出,红外线照射促进老年小鼠硬脑膜淋巴系统的引流,能够显著减少脑内的β-淀粉样蛋白(Aβ)斑块积累,并且观察到小鼠的认知能力有所改善。 更多专家则表达了谨慎态度。有有经验的人指出:大脑内的类淋巴系统是否直接连通颈部淋巴管仍存争议,脑内代谢废物更多通过脑脊液循环清除。 根据“丁香医生”的观点:有《中国阿尔茨海默病痴呆诊疗指南》制定有经验的人指出,目前LVA治疗AD尚无规范的临床研究公开数据,就算纳入指南,只根据专家经验,其推荐级别应该不会很高。 临床实践中的问题也不容忽视:淋巴管直径仅为0.1~0.2毫米,操作难度极高。部分医院改用淋巴结吻合后,增加了术后血栓发生风险。 多位患者术后短期内出现认知改善,但数月后又回到原有水平,这可能仅仅是麻醉或心理效应带来的短期波动。 更关键的是,部分患者虽然认知评分有所提升,但日常生活能力并未相应改善,这在某种程度上预示着测试分数提高并不等同于真实认知功能恢复。 这场争议本质是创新探索与循证医学的博弈,医学创新需要勇气,但更需要严谨的科学验证。 有家属反映,家人术后第二天语言逻辑变清晰,情绪更稳定;但也有人说,术后几周内病情并未好转,甚至会出现失能加重的情况。 “认知之家”社群此前发起过一次调查,结果显示:15.9%的受访者接受过LVA手术; 其中,36.3%表示看到改变,仅限情绪或表达;但45.5%的家属认为无显著效果(完全没有用)。 一位成都的患者,以临床试验的名义,在上海接受的手术,确实短期内有明显精神情绪的改善,但半年内效果消失,非常焦虑。 在经济负担方面,早期民营医院收费在20万元左右,公立医院则在3~5万元之间。超过70%的家庭表示,这笔支出带来了较大压力。 很多家属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坦言:“哪怕有一丝希望,我们也愿意试试。”但他们也清楚地意识到,这并不会从根本上改变阿尔茨海默病的进展。 此外,不同渠道传递的信息差异巨大。一些机构宣传“高有效率”,但实际参与手术的医生却表示:长久来看,有效率可能并不高。 当创新技术的商业宣传超越科学证据时,患者家属很容易陷入以生存希望为代价的博弈。 在尚未完成大规模随机对照试验(RCT),也没明确的适应人群界定之前,采用科学审慎原则是合理的。 国家卫健委已立项LVA多中心临床试验,计划2027年完成700例中重度患者入组,将采用双盲对照设计,这在某种程度上预示着未来将有更严谨的科学数据验证其疗效。 监管决策体现了预防原则的重要性:在技术不确定性与患者安全之间,选择以科学证据为基石的谨慎态度。真正的医学进步,永远需要在科学轨道上前行。 作为患者和家属,当然渴望每一种新方法都能带来转机。任何阶段,更重要的是相信证据、尊重科学,在理性中寻找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