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TCE(T cell engager)为例,Amgen的DLL3/CD3双抗Imdelltra成功突破实体瘤,获得FDA加速批准上市,用来医治广泛期小细胞肺癌成人患者(SCLC),掀起了一波实体瘤TCE的热潮。 同时,TCE在自免领域的潜力得到了初步临床验证,BD交易量价齐升。(bioSeedin此前报道:3.2亿美元!TCE技术出海,诺纳生物的掘金布局) 在双抗TCE正值风口之际,三抗TCE也已经初露苗头。自2024年10月以来,恩沐生物、天广实/康源博创、维立志博、先声再明的早期三抗TCE管线成功出海,多抗药物的新一代迭代的理想正在慢慢照进现实。 在全球抗体药物向更多靶点、更多疾病领域迈进的关键节点,中国创新药企与跨国药企的又一次“双向奔赴”浮出水面。 2025年3月21日,和铂医药宣布与阿斯利康达成了自2022年以来的第三次合作——双方将基于和铂医药Harbour Mice®技术平台,共同研发针对免疫性疾病、肿瘤及其他多种疾病的新一代多特异性抗体疗法。 阿斯利康的连续押注,本就是对和铂医药技术平台最直接的认可。在本次合作中,阿斯利康将获得两项临床前免疫学项目的授权许可选择权,并将提名更多靶点由和铂医药进行多抗构建,未来还将拓展至更多项目的合作,这在某种程度上预示着本次合作的天花板将随着研发的推进不断拔高。 本次合作总金额高达45.75亿美元,这也和铂医药自2022年以来最大的一笔合作,同时和铂医药的合作“蓄水池”也将突破百亿美元。 另外,阿斯利康还将以1.05亿美元认购和铂医药9.15%的新发行股份,并且双方将在北京共建一个创新中心,推进本协议下的合作项目及双方更多其他合作。可见,和铂医药有望更深层次地融入阿斯利康的全世界创新链条中,技术平台在公开市场的价值也有望进一步释放。 2024年,阿斯利康中国市场总营收实现了11%的双位数增长,达到64亿美元,占全球收入12%,在众多MNC中排名第一。 在国内市场对阿斯利康营收的贡献一直增长的同时,阿斯利康也在积极拥抱本土创新,开展业务拓展合作,其中和铂医药是绕不开的一员。 双方的合作始于2022年4月,和铂医药将CLDN18.2/CD3双抗药物HBM7022以3.5亿美元总交易额授权阿斯利康,成为国内首个授权出海的双抗新药;2024年5月,和铂医药第二次牵手阿斯利康,子公司诺纳生物将一款临床前单抗授权给阿斯利康,交易总金额超6亿美元。 当近日阿斯利康第三次将合作橄榄枝抛向和铂医药时,也代表着和铂医药的技术平台具备了被MNC反复验证的硬实力。当然,除了阿斯利康之外,和铂医药还与辉瑞、艾伯维等多家MNC深度绑定,可见和铂医药与MNC合作的密度与深度,正在随着全球化突围的演进不断的提高,同时也将更为深度地嵌入全球抗体药物研发的创新链条中。 另一方面,阿斯利康与和铂医药的本次合作已经超越单纯的“License-out”模式,通过战略入股以及在北京共建创新中心,双方将构建多维度、可持续、更开放的合作生态。这也是和铂医药为越来越好的赋能全球抗体类药物创新而不断探索新合作模式的真实写照。 如和铂医药在2022年将稀缺的全人源抗体发现平台注入了子公司诺纳生物,以期通过I to I™(Idea to IND)的模式赋能全球更多药企。 同时,和铂医药也积极开拓火热的NewCo模式——早在2019年的时候,和铂医药就与波士顿儿童医院合资创立了HBM Alpha Therapeutics,值得一提的是,HBM的CRH中和抗体HAT001在近期成功实现了对外授权,和铂医药成功实现了部分退出。 另外,在2025年年初,和铂医药与科伦博泰合作开发的TSLP单抗HBM9378也成功通过NewCo模式出海,新公司Windward Bio已完成了2亿美元A轮融资,加速HBM9378的临床开发。(bioSeedin此前报道:9.7亿美元!和铂医药长效TSLP单抗NewCo出海) 以上可见,和铂医药正在以全球视野与技术硬实力,书写中国创新药融入全世界创新体系的新范式。 若将打造创新生态圈比作和铂医药的“外功”,那么其技术平台的稀缺性则是“内功心法”。 和铂医药在成立之初,通过收购荷兰生物技术公司Harbour Antibodies,获得了其全人源重链抗体HCAb平台及全人源经典抗体H2L2平台。 H2L2平台是第二代全人源转基因小鼠平台,能够产生具有全人源可变区的经典抗体,能轻松实现内源性亲和力成熟以及免疫效应功能。 HCAb平台则可产生新型全人源仅重链抗体HCAb,分子量大小只有常规抗体的一半左右,在保持良好的抗原识别能力的同时,肿瘤和组织穿透力更强,且由于没轻链错配问题,HCAb在双/多抗、ADC等新兴药物中也具备先天优势。 之后,和铂医药在HCAb平台所累积的专有技术知识基础上,对技术平台做了迭代,自主开发了专注于生产免疫细胞衔接器的HBICE®平台。 基于以上三大技术平台在开发差异化创新药物(双抗、ADC等)方面的优势,并结合单克隆B细胞筛选平台,和铂医药在全球抗体药物研发赛道中,已然有了立身的资本。 对于创新药企来说,技术护城河的构建仅仅是故事的开始,而和铂医药在2022通过一场大胆的战略重构,为如何最大化释放技术平台价值提供了新的解法。 和铂医药通过将旗下业务划分为Harbour Therapeutics和诺纳生物(Nona Biosciences)两块,确定了自主研发和赋能创新的“双轮驱动”模式,这也成为了和铂医药在近两年爆发的中国创新药出海浪潮中,能始终勇立于潮头的关键。 随着双轮驱动创新发展的策略的可持续性和技术平台的稀缺性不断得以验证,和铂医药的股价也开启了相当暴力的修复之路——2025年至今(截止港股2025年3月21日收盘),和铂医药股价涨幅已经超320%,足够亮眼。 值得注意的是,在阿斯利康与和铂医药的本次合作中,还将以1.05亿美元认购和铂医药9.15%的新发行股份,相当于认购价约为每股10.74港元,较3月21日收市价溢价约37%。 阿斯利康的股权认购不仅是资金注入,更是对和铂医药技术护城河与商业模式的全面肯定。这种资本纽带将加速双方在研发、商业化等环节的协同。 在Biotech普遍面临“融资难、盈利难”的行业寒冬中,和铂医药通过“技术授权+多元合作+生态协同”的多轮驱动模式,实现了现金流的持续优化,成为了行业持续盈利的标杆。 根据和铂医药此前发布的2024年盈利预期显示,截至2024年12月31日止,全年总盈利将介于730万元至2200万元之间,现金利润则达到了2.20亿元的历史新高。 展望2025年,随着慢慢的变多的创新合作落地——截至目前,已有包括TSLP单抗实现NewCo出海,合资子公司HBM实现对外授权,与阿斯利康达成第三次多维度战略合作,叠加此前合作的里程碑逐一兑现,和铂医药的现金流将更有韧性。 和铂医药的故事,本质上是一场关于“创新范式”的哲学思辨。从构建底层技术平台到验证商业模式的可行性,和铂医药的成长轨迹为中国Biotech提供了全新范本:以全球稀缺性技术平台为根基,通过开放合作构建生态,将中国创新嵌入全球医药产业链的核心环节,最终能轻松实现财务韧性与创新价值的双赢。 在跨国药企加速与中国创新牵手的当下,和铂医药的探索也证明,中国药企完全有能力在全球医药创新的核心战场占据一席之地。 历史总是垂青那些既能仰望星空又善脚踏实地的探索者。和铂医药用“技术平台”打破创新边界,以“生态共融”重构产业价值,未来无限可期。返回搜狐,查看更加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