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产品中心

研究表明:研究生扩招居民越富!

  • 发布时间:2025-09-23 10:42:00  来源:bob电竞

  在我国,研究生教育更多集中在某些地理位置,产生1+1>2的集聚效应,进而向当地的经济和产业高质量发展辐射。一些专家觉得,研究生教育扩容提质,是赋能“实现共同富裕”的一个重要因素。

  7月1日,《中国科学报》刊发了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李锋亮教授等人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该研究通过因果分析得出了一个重要结论——“研究生的集聚对当地居民收入水平具有非常明显的提升效应,即研究生的聚集是原因,当地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是结果。”

  事实上,中国学者已针对研究生规模与经济稳步的增长之间的关系展开了多次实证研究,且证实了前者对后者的促进作用。

  李苗苗等2位学者在《研究生教育能否促进区域经济稳步的增长?——基于30个省市区的面板数据》论文中运用面板数据回归模型,证明了我国研究生规模对经济稳步的增长具有直接的推动作用(“研究生规模”指地区高等学校(机构)授予博士、硕士研究生学位数;“经济稳步的增长”包括地区GDP和地区人均GDP),弹性系数大约在0.04-0.07之间。

  该研究还考虑了不同的要素对经济稳步的增长的贡献率。其中,研究生规模这一要素对经济稳步的增长的贡献率约为4.71%。并且,这一经济稳步的增长贡献表现出明显的区域特征——对东部地区的经济稳步的增长贡献最大,依次向中西部地区递减,说明研究生教育在经济发达地区所发挥的作用更大。

  此外,研究生规模的经济效益是滞后的,其经济效能的充分显现需要一定的时间。

  西北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冯建涛的一项研究表明,研究生在校生人数每提升1%, 会使后一期的人均GDP增长0.791%,高于当期的0.762%。也就是说,研究生教育规模对地区经济稳步的增长存在时间上的滞后效应,当前的研究生规模会使后一时期的地区经济增长。

  北京大学教育经济研究所研究员郭丛斌通过研究得出结论:跟着时间的推移,学术学位硕士生规模对经济稳步的增长的推动作用会慢慢的小,而专业学位硕士生规模对经济稳步的增长的推动作用逐渐增强,最终专硕对经济稳步的增长的作用可能会超过学硕。

  他还指出,专业硕士和学术硕士对经济稳步的增长的作用路径有所差异,不同之处在于:专业硕士更多通过提高“消费水平”促进经济稳步的增长(占比33.27%),而学术硕士则更多通过促进“技术创新”提升经济(占比28.23%)。这与我国研究生分类培养的定位相吻合。

  研究生扩招,已持续多年。目前,我国已是世界研究生教育大国。多个方面数据显示,我国研究生招生人数在十年间翻了一番,2024年已突破135万人。

  一项基于48国研究生教育发展的新趋势的比较研究提到:全球研究生教育普及率的地域差异显著,展现出“自西向东”的梯度递减趋势。研究生教育普及程度最高的国家是澳大利亚,高达19.19‰;美国、英国、法国等西方发达国家的研究生普及率近10‰;而中国的普及率仅有2.05‰。可见,尽管近20年中国的研究生绝对规模经历了显著增长并在全球占据前列,但普及率仍明显低于发达国家。

  研究表明,研究生培养是产业体系升级的动力源。从人力资本看,研究生培养提供高素质人力资本,能直接参与技术创新和产品研制,提升劳动生产率,促进技术进步;从产教联动看,研究生科研过程中产出的创新成果可通过产学研合作等方式运用到生产中,有效促进产业体系优化。

  以辽宁为例,该省长期以重工业为主,为实现产业体系优化升级,正在积极推动第三产业的发展。这些年,辽宁省的第三产业占比逐年上升,已超过50%。若从学科结构来分析,辽宁省的在校研究生人数排名前三位的专业是工学、医学和管理学,处于研究生学科结构中的主体地位。为了适应全省第三产业加快速度进行发展的需求,与之紧密关联的管理学、教育学等学科专业均在同步大幅扩招,这说明研究生培养与产业体系升级是相互促进的关系。

  广东贯彻落实《关于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实施建议》的要求,增强研究生招生计划调控的精准度,招生计划优先向集成电路、人工智能、公共卫生、量子科学、脑科学、空天深海等服务国家战略和前沿领域相关学科倾斜。上海在《上海市强化重点领域人才精准供给、动态调整高等学校招生结构规模实施方案》中精确指出:重点引导在沪“双一流”高校适度扩大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基础理科招生规模,加大推荐免试攻读研究生和直博士培养规模;提高理工农医招生规模和比例,从2023年到2026年,理工农医学科门类硕士研究生招生占比提高5个百分点左右;力争将硕士专业学位招生规模扩大到硕士研究生招生总规模的三分之二左右,明显地增加专业学位博士招生规模等。

  当扩容的号角吹响,不少高校的研究生招生规模持续扩大。结合2025年硕士研究生招生简章,南京大学、中南大学、广州大学分别拟扩招500人,华南农业大学、南方科技大学分别拟扩招236人、350人,暨南大学、广州医科大学均拟扩招100人;且地方高校和行业特色高校的研究生招生计划增幅超过“双一流”高校。

  当然,扩容不是盲目扩张,而是“对症下药”。高校采取行动,打出研究生扩容改革系列的“组合拳”,具体可概括为四个扩容方向。

  其一,基础学科研究生招生规模稳中有升。复旦大学强基计划学生转段2025级研究生拟录取名单中,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4个基础理科专业共录取61人,这一数据到2025年增加至89人,扩招趋势明显。

  其二,研究生扩招中的大量增量正在向理工农医倾斜。如深圳大学全力发展新工科、新医科,材料工程专业2025年拟招人数为139人,比去年增加25%;临床医学专业(医学部)2025年拟招人数为275人,比去年扩招31%。

  其三,对接国家亟需紧缺领域的重点学科成为研究生总规模扩大的重要组成。以华东理工大学为例,学校近年来持续优化学科专业调整,开设了集成电路专项班,增加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重点产业和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新能源等急需紧缺领域的研究生招生计划。

  其四,扩招的重点大多聚焦于专业学位研究生。今年,上海大学新增了材料与化工、资源与环境、电子信息等5个专业招收专业学位博士研究生,专博招生人数上升。安徽医科大学2025年专硕扩招了144人,学硕则缩招7人,足以可见其扩招倾向性。

  随着高学历人才扩容成为历史必然,我国研究生教育正在慢慢地从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变。不过需要警惕的是——研究生扩容不是简单的增量和“撒胡椒面”,在“扩容”的基础上“提质”才是未来亟需解决的关键问题。

  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明白准确地提出“扩大研究生培养规模,稳步提高博士研究生占比,全力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

  随着“教育经济论”的提出,我们正真看到了研究生扩容的另一面——对经济增长和居民收入提高有重要意义。也许有人会提出疑惑:在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大环境下,研究生扩容如何避免就业压力上升?面对这一棘手难题,我们需努力在“教育致富”和“毕业生安置”之间寻求合适的平衡点。